
5月29日,我院张磊老师应邀参加山东大学经典讲座,晚七点半,200余位文学爱好者齐聚山东大学知新楼文学生活馆,共同聆听张磊老师解读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·马尔克斯的经典著作《百年孤独》。

讲座开始前,共有158人填写了网络调查问卷。调查显示,年龄在31-50岁及18岁以下的人构成听众主体,分别占总人数的50%和31.01%。

在关于作家作品的调查中,近四成的人表示在阅读《百年孤独》时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人名雷同。

对于模仿过加西亚·马尔克斯写作手法的中国当代作家,选择“莫言”的人数最多(92人),占总数的38.82%。

加夫列尔·加西亚·马尔克斯(1927-2014),是哥伦比亚作家,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,1982年凭借《百年孤独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授奖词说:“他的长篇小说把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,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想象中的世界,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。”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还有《霍乱时期的爱情》《一桩事先张扬的杀人案》等。马尔克斯与门多萨合著的《番石榴飘香》,是了解《百年孤独》的钥匙。

马尔克斯是“中国当代作家的话语导师”,其作品曾经在中国文坛掀起过一次仿写运动。莫言的仿作继承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,但后来,莫言的作品跳出了马尔克斯作品的阴影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,诺奖授奖词称其作品中使用了“幻想现实主义”。莫言说自己身边矗立着两座大山,一边是福克纳,一边是马尔克斯,可见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。张磊老师向听众推荐《我与加西亚·马尔克斯——中国作家的私密文本》一书,以了解中国当代作家与加西亚·马尔克斯的关系。

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,60年代达到高峰,它融会了印第安精神和拉丁美洲本土文化,代表作家主要有哥伦比亚的加西亚·马尔克斯、危地马拉的阿斯图利亚斯、墨西哥的鲁尔福等。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使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方法,“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,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”(阿根廷文学评论家因贝特语),即魔幻是手段,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。

《百年孤独》是马尔克斯苦心孕育18年的杰作,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典范。莫言称其“具有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”。张磊老师认为,《百年孤独》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作品,是20世纪文学史上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作品。

借助人物关系图谱,张磊老师分析了作品中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性格特征。对于很多听众在阅读时遇到的人名雷同的障碍,张磊老师说,其实名字相同的人一般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,马尔克斯写的不是个人,而是将人物类型化,描写了一个集体、家族甚至民族的特征。当个性弱化的时候,家族的集体特征就得到了强化。


讲座结束后,热心听众主动上前与张磊老师交流。